林前9章讨论的一个主题,是继续保罗在林前整本书的负担,就是爱和担待。我们必须先爱人,才能有权柄牧养和管教这些人。这是一个属灵的原则,就好像乳养的母亲最有权柄和机会教育孩子一样。保罗面临的一个难处,就是一些哥林多教会的弟兄姊妹不是他成全的,所以他必须学习先来爱他们。我们如果在爱里牧养别人,他们才会接受我们的教导和帮助。本章就记述了保罗如何抓住机会,来牧养这些信徒。爱是恒久忍耐,保罗在林前13章对爱的定义不仅是一个理论,而是他在哥林多教会中的活出。
哥林多一些信徒与保罗或许并不亲密
我们读经都必须体会当事人,无论是说话的人,还是听话的人的心情。保罗说话的对象中一些是自己成全的人,这些人听保罗的话语,因为保罗爱了他们,成全了他们,他们向保罗敞开。或许第一章提到的“革来氏家里的人”(1:11节)就是保罗成全的人,因此他们把哥林多教会的情况通报给保罗。但是好像母亲小时候不能在孩子身边,孩子给别人带,长大了和自己不亲一样,教会里也会有这样的情形。保罗因为不是常驻牧师,常常出去旅行,所以亚波罗和其他人来服事,导致了一些信徒与亚波罗等人更加亲近。
换句话说,哥林多教会一些人可能并不是保罗带得救的或者成全的,这些人甚至批评保罗,“在你们中间,见面的时候是卑鄙的”(林后10:1)。原文“卑鄙的”一词,在英文里一些版本翻译为“谦卑的”(Humble),和合本的中文翻译就是“谦卑的”。但是这个翻译没有反映出原文的另外一个意思。该词原文是ταπεινός (tapeinos),有“谦卑的”和“胆怯的”等多个意思。另外一些译本把这个词翻译为“胆怯的”(timid),英文版本包括新国际版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和新普及译本(New Living Translation)都这样翻译。中文恢复本更翻译为“卑鄙的”,企图在表达这个原词里面贬义的含义。根据恢复本的注解,说“卑鄙的”一词是“当日异教徒对基督徒谦卑美德的鄙视语。”但是恢复本的圣经没有注明这个注解的出处,所以我不知道他们的是从哪里引用的。虽然这个词在翻译上大家有不同的领会,但是争议本身就给我们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知道它本身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但是林后10:10节则更清楚表明了这些信徒对于保罗的批评态度。这节经文恢复本的翻译是:“因为有人说,他的信又沉重,又强硬,他亲身的同在却是软弱,言语又是可鄙。”而和合本的翻译是“因为有人说:他的信又沉重又利害,及至见面,却是气貌不扬,言语粗俗的 。”所以从这两个中文版本来看,几乎没有什么争议,就是这些信徒对保罗提出了批评。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向保罗敞开,所以这是哥林多教会产生竞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听说一个故事,就是一对在美国的中国父母,因为工作忙碌而且又生了另外一个孩子,就把第一个孩子放到中国姥姥家里一段时间。老人对孩子很疼爱,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因此过了几年等她回到美国之后,与母亲并不亲近。这个小孩子常常发脾气,妈妈感觉很头疼。这是正常的反应。小孩子长大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会感觉被抛弃了,因此里面有隐藏的愤怒。再加上他们长期不在一起,就会感觉不亲近。
这个故事里面揭示的原则也适用于哥林多的教会。哥林多的教会是保罗传福音建立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哥林多教会的信徒,都是保罗传福音带得救的。或许有一些人是亚波罗等人带得救的。更重要的是,哥林多教会的人灵命幼小,好像婴孩一样,但是保罗这个乳养的母亲常常不在身边,会使得一些人对他并不亲密。而亚波罗等人来这里做工,好像是给他们喂奶的养母一样,反而让这些孩子觉得更亲近。
保罗敞开心扉或许感动了那些反对他的信徒
哥林多教会一些信徒对于保罗的批评和他们表现出来的愤怒,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对保罗对他们缺少关爱的抱怨。就好像,我之前举的那个把孩子放回到中国姥姥家的例子。孩子回到美国之后,因为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这样做,因此对父母有愤怒的情形,这是可以理解的。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呢?就是更多花时间来关爱这个小孩子,慢慢时间长了,就会建立起感情来。我相信,保罗爱那些批评他的哥林多信徒们,但是因为保罗常常出去旅行,肯定在照顾哥林多教会人的事情上有亏欠的地方。因此当保罗听到他们的抱怨的时候,他并没有仅仅是生气,而是劝诫他们。保罗所做的,就好像我前面说的那个父母所做的一样。
林前9章就是保罗敞开心扉讲述自己如何被主呼召作使徒(1-3节)、如何放弃使徒的权利(4-15节)、如何神把管家的职分托付给他(16-23)、以及他如何努力奔跑(24-27)。换句话说,保罗在极力表明他为了神的呼召做出了极大的牺牲,而且这个牺牲包括对哥林多一些信徒所作出的牺牲。保罗在极力向这些信徒解释,他之所以这样到处跑,是因为神的呼召在他的身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挂念他们。
比如说,保罗说,他可以借着福音养生,可以让哥林多信徒为保罗提供养生之物(11-15节)。但是,保罗并没有使用这些权利,这是保罗对哥林多的教会做出的牺牲。换句话说,或许有一些哥林多的信徒觉得保罗没有做什么来牧养他们,但是其实是保罗做出了很多的牺牲,只是他们不知道而已。保罗不得不为自己分辨,他这样敞开心扉的目的是告诉那些可能误以为保罗不关心他们的人,他实在是关心和爱护哥林多教会的所有信徒。我相信这些话可能最终打动了一些反对保罗的信徒。
争竞的解决方案在于生命的长大
或许因为保罗和亚波罗等人不是常驻牧师的原因,哥林多教会或许缺少属灵权柄,因此大家都在争头。这也可能是哥林多教会内部纷争的另外一个原因。这不仅在哥林多教会是如此,对于任何缺少属灵权柄的教会 ,都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当一个教会有属灵权柄的时候,大家可能有良好的秩序,但是当教会没有权柄的时候,就自然会出现谁也不服谁的情景。对于这样的争竞的情景,真正的解决方案是爱,也是生命的长大和成熟。
保罗不得不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经历,除了表达他对哥林多教会的关爱之外,也在告诉他们,他是如何得到属灵的成熟。属灵的成熟要经历肉体的受苦和神在各样环境中的对付,才能得到的成全。甚至主耶稣自己也是因着苦难学了顺从(希伯来书5:8)。使徒的职分首先在于神的拣选,其次在于我们顺服环境中的苦难,在苦难中不断学习生命的长大。保罗说自己有权利吃喝(9:4),也有权利结婚(9:5),可能就是针对哥林多教会的“贪食”(11:21-22)和淫乱(7:2)的肉体的行为说的。保罗也有这些肉体的需要,但是为了福音他克制自己的肉体的需要。他说自己“痛击己身,叫神为奴,免得我传给别人,自己反不蒙称许”(27)。
保罗挣扎和降伏的过程
真正的权柄也来自于神的呼召和我们对神的降伏。这就是保罗为什么说,他无所选择,因为神的呼召在他身上。凡是被神呼召的人都有一个挣扎和降服的过程,保罗也不例外。虽然我们并不清楚保罗如何挣扎,但是从林前9章这里的经文,我们可以看出一点儿端倪。保罗说 ,“我若传福音,于我原没有可夸的,因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我若甘心作这事,就有赏赐;若不甘心,管家的职分却已经托付我了。”(16-17)
一个姊妹问说,这个经文让人费解,难道保罗对神的呼召还有挣扎吗?我说,或许是有的。因为保罗曾经是犹太教内积极逼迫基督徒的人,他的身份和地位都很高。如果他接受神的呼召,等于背叛他之前所属于的以色列人的那个阶层。他会面对逼迫,因此保罗或许也有过动摇。但是我们相信,他最终降伏于主。每一个蒙神呼召的人,我们对神的呼召的降伏是我们权柄和能力的来源。因此保罗也劝诫哥林多信徒,能够更多降伏主和彼此顺服,这才是真的从神得到权柄的路。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