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读经让我们感动的经文是林前4章6节,这节经文提到保罗说那些哥林多信徒不要高举保罗或者亚波罗。保罗说,“弟兄们,我为你们的缘故,将这些事转比到自己和亚波罗身上,叫你们从我们学习不越过所写的,免得你们自高自大,高看这个,鄙视那个。”我们感到圣灵的高亮是在自高自大这几个字。为什么保罗说,高举自己或者亚波罗的哥林多信徒是自高自大呢?一个弟兄问,问今天教会的光景如何?是不是也有这些自高自大的情景?
首先,我们知道在政治领域,常常有高举人的情形,这些高举别人的人通常都有自己的动机。他们的目的是利用他们高举的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幸的是,这样的情景在教会里也是存在的。在教会里高举别人的人,往往是利用他们高举的人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保罗在林前1章11-12节说,“因为,我的弟兄们,革来氏家里的人曾对我提到你们的事,说你们中间有争竞。我是说,你们各人说,我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我是属矶法的,我是属基督的。”保罗指出他们之间有争竞。这些争竞通常是出于肉体的,因为保罗在加拉太5章20节,明确提到争竞是肉体的一种行为。争竞的目的是什么?争竞的目的是追求领导权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哥林多教会里争竞的人,并不是为了高举保罗和亚波罗,而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影响力。而保罗和亚波罗只不过是他们手里的工具而已。
为什么哥林多的一些信徒要通过高举保罗和亚波罗来进行争竞呢?我们需要引用一个牧师的著作来说明。这个牧师的名字叫做尔斯特·甄特尔(Ernest B. Gentile),他写了一本书叫做《神的儿女都要发预言》(Your Sons & Daughters shall prophesy-Prophetic Gifts in Ministry Today)。这本书是我在学习Global Awakening职事开设的先知训练认证班中的教材之一。
在该书中,他分析了著名德国社会学家恩斯特·特洛尔特(Ernst Troeltsch)对教会的堕落模式的理论,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他自己研究的“教会堕落的模式”,这个模式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积极进取的宗派”(An aggressive sect)。在这个阶段里,第一代的教会或者宗派的领导人,通常非常专注于神的使命,并且积极舍己奉献。第一代的领袖和信徒,也充满活力。第一代的领袖往往有先知性的引领,他们创建新的教会,并且积极致力于改正以往教会的错误、纯洁信徒队伍、并且在社会里积极扮演教会应该担当的责任。外面环境中常常有逼迫,但是逼迫不但不会限制他们,反而让他们更加勤奋努力。教会获得很大的成长和人数的繁增,开始开展更多的教会和福音工作。
第二个阶段是“一个福音运动”(An evangelistic movement)。在这个阶段,教会不断扩展、繁增,不但他们保持了福音的热情,而且在真理的传讲上继续维持其独特之处。这是一个巩固的时期。因为事工扩大了,所以需要建立一定的组织结构来进行管理。等这样的组织结构建立起来之后,就渐渐失去了第一代人的灵活性,而是大多依靠组织和机构来管理。这个时候,先知性的经历和发表开始变得不太常见。经过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努力,慢慢一些鲜活的属灵经历和实行变成了宗派的规条和传统。
第三个阶段是“一个被认可的宗派”(A recognized denomination)。第一代的人通常缺少管理的架构,第二代建立的管理架构开始帮助教会或者宗派持续成长,但是到了第三个阶段,就会成为教会成长和属灵鲜活的限制。教会和信徒开始慢慢失落了第一代的热情,开始更多受到世俗的影响。最初教会非常重视关注穷人,但是现在教会和信徒因为受到祝福变得富足,慢慢就忘记了这个使命。教会开始注重更多的学术和神学教导,而开始忽视使用和操练恩赐。这个时候,先知性的话语和恩赐开始被渐渐忽略。教会更多注重的是知识道理。
第四个阶段是“一个属灵死亡的纪念碑”(A Spiritless Monument)。在第四个阶段,慢慢教会就变成一个过去辉煌的纪念碑,而已经失去了那个属灵的实际。信徒没有最开始的信徒那样认识和渴慕神。教会对福音和事工的兴趣也渐渐消沉。圣灵渐渐没有任何的自由,因此圣灵就离开了这个教会。教会按照传统和组织继续运作。
尔斯特·甄特尔说,这个模式在历史上的教会历史中一直是这样循环。等到了第四个阶段之后,圣灵就会再兴起新的使徒和教会运动,重新开始一个新的循环。在传统教会里的信徒,因为旧皮囊已经不能盛装新酒,而新的属灵运动往往有新酒,因此信徒就开始离开传统的教会寻求神的丰富。[1]
尔斯特·甄特尔虽然是在就对灵恩运动和先知运动中的教会的情形提出的观察,但是却可能适用于很多的教会,甚至适用于保罗的职事。保罗和亚波罗当然是哥林多教会第一代的领袖,他们都曾经在哥林多的教会服事。但是哥林多教会面临一个难处,就是保罗和亚波罗并不是常驻牧师。我们不知道哥林多教会的牧师或者领袖是谁。但是因为保罗和亚波罗不在,大家都没有足够的权柄来让其他人都服从。因此就有不同的领袖企图高举保罗和亚波罗,目的是利用保罗和亚波罗来建立自己在教会的领导权力。所幸运的是,保罗知道这些情形之后,及时写信加以干涉。但是我们知道这并没有拦阻教会的最终堕落。或许哥林多教会因为保罗的干涉,而延缓了他们的堕落。但是等保罗晚年的时候,保罗说到所有的亚细亚教会都离弃了他(提莫太后书1:15)。
哥林多教会的一个难处就是保罗不在那里,保罗甚至提到“有些人以为我不到你们那里去,就自高自大”(林前4:18)。这里保罗清楚指明,一些人“自高自大”的原因,就是他们以为保罗不到哥林多教会去。中国的谚语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这句谚语很好地描述了哥林多教会当时的情形。因此保罗在19节经文中说,“然而主若愿意,我必快到你们那里去;并且我所要知道的,不是那些自高自大之人的言语,乃是他们的能力。”本章圣经在6、18、19节三次提到“自高自大”,可见这个是保罗对一些人的论断。这个词“自高自大”也是这次读经圣灵感动我们的地方。
这些人自高自大的原因在于哪里?我想起我在Global Awakening开设的“赶鬼训练班”(Deliverance Ministries)中的一个老师罗德尼·修智(Rodney Hogue)对约翰一书2章12-14节的评论,就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这些经文说:“孩子们,我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的罪因着祂的名得了赦免。父老们,我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认识那从起初原有的。青年人,我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胜了那恶者。小孩子们,我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认识父。父老们,我刚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认识那从起初原有的。青年人,我刚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刚强,神的话住在你们里面,你们也胜了那恶者。(圣经经文取自恢复本,除非另有注明)”
罗德尼·修智说,从属灵上来看教会里有三种人,小孩子、青年人和老年人。老年人是属灵的父亲,他们认识那从起初原有的神,就是认识神的所是。他们在乎的是在神里的所是(being)。他们绝对不会嫉妒青年人和小孩子的属灵进步,反而为他们高兴。青年人就是一定程度上胜了恶者、也刚强并有神的话,他们急切希望为神做一些事情。但是他们的缺点就是看到别的小孩子的进步会嫉妒,因为他们不是父亲,而是兄长。他们会嫉妒小孩子的进步。这些兄长就好像路加福音15章的哥哥一样,会嫉妒浪子弟弟。这种人的特点就是积极渴慕为神做事情,他们在乎他们的事工(doing)。第三种人,就是小孩子。他们一方面很单纯信靠天父,但是因为罪刚得赦免,急切需要兄长的爱护和父亲的喂养。他们的特点是需要从属灵的谦卑接受供应(receiving)。罗德尼·修智说,教会需要属灵的父亲,但是不幸的是,教会普遍缺少属灵的父亲,而是有很多属灵的兄长。这些兄长一方面比小孩子属灵进步一点,但是他们却常常会嫉妒别人,因为他们的生命没有成熟到父亲那样的胸怀。很多的牧师、甚至长老都还是兄长的水准。
哥林多教会的情形和很多教会差不多。为什么有些人自高自大呢?他们就是这里的第二种人,青年人。他们一方面渴望担任教会的领袖,为神多做一些事情。但是他们遇到别人的反对和拦阻的时候,就会产生出争竞来。当他们看见别人也希望担任领袖的时候,就会产生嫉妒的心。
因此保罗深知他们的光景。所以保罗渴慕他们在生命上成长为属灵的父亲。因为他知道,成为属灵领袖的道路,在于让他们生命成熟为属灵的父亲。保罗说,“我写这些话,不是羞辱你们,乃像劝戒我亲爱的儿女一样。你们在基督里,纵有上万的导师,父亲却不多,因为是我在基督耶稣里借着福音生了你们。所以我恳求你们要效法我。”(林前4:14-16)保罗深知,教会要成长需要领袖,但是领袖的产生需要生命的成熟。教会领袖必须是属灵的父亲,而不是属灵的青年人,动不动就和别人产生争竞和矛盾。保罗是一个属灵的父亲,因此他说,“你们已经饱足了,已经丰富了,不用我们,自己就作王了。我巴不得你们果真作王,叫我们也得与你们一同作王。(林前4:8)”保罗虽然有点讽刺他们的意味,但是保罗的心里真的是渴慕他们生命成熟到属灵的父亲,和在丰盛的生命里作王,好让他也得到荣耀。
但是哥林多教会争夺教会领袖的信徒们的生命并没有成熟到这个地步,反而还是青年人。保罗以自己为榜样,让哥林多信徒学习如何做一个属灵的父亲。同时,他派遣了提摩太到哥林多教会那里去。保罗特别提到,“他在主里是我所亲爱、忠信的孩子;他必提醒你们,我在基督耶稣里怎样行事,正如我在各处各教会中所教导的。”(林前4:17节)提摩太可以说是效法保罗做属灵父亲的榜样。因此保罗差遣提莫太去哥林多教会的目的,也是给他们成为属灵领袖的正确道路。这个道路就是效法保罗,如同保罗效法基督(林前11:1)。
保罗在19-20节谈论自高自大之人的时候,特别提到要看看这些人是否有能力,而不是只看他们的言语。保罗说。“因为神的国不在于言语,乃在于能力。”一个弟兄问,这里的能力是指什么?我的个人观点,这里的能力还不仅仅是可以医病赶鬼,医病赶鬼固然是能力。但是真正的能力是在于人能生产(beget),就好像保罗在基督里生了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一样。正如亚伯拉罕的能力,在于他的后裔如天上的星一样多。当然,或许这个能力也包括医病赶鬼等神奇的恩赐。
我小的时候,在中国农村长大,常常在屋顶上晒粮食。因此我们常常需要用绳子拴住桶,把粮食拉到屋顶。我发现这需要的力量很大,而我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但是我看到大人就可以拉上来。我在地方教会(Local Church Movement)的时候,常听到人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解释不要和不信的人结婚,因为圣经教导我们信的和不信的不要同负一轭(林后6:14)。保罗也说,你不一定知道能否让对方得救。一个弟兄会站在一个椅子上,另外一个弟兄站在地上。他们同时希望把对方拉上椅子或者拉下椅子来,结果是站在椅子下面的人往往把站在椅子上的人拉下来。然后举这个例子的人说,我们很难在属灵上把人提到上面去,但是却很容易被世界和罪恶拉下来。两个人结婚,一个人不信,你很难把对方带到信里面,但是对方却很容易把你拉到不信里去。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
同样,真正的力量,在于把人从属地的吸引、肉体罪恶的诱惑以及魂生命里的不洁净等脱离出来,进入到属天的范围里。就好像一些人说的,你如果是活在神的至圣所的一个人,才能把人带到神的至圣所的范围里。如果你的属灵状况是在外院子的,你的属灵服事也只能把人的带到外院子里来。因此保罗在林前4章的话语就展现了极大的能力。他不但指明哥林多信徒的属灵问题,还以为自己作为属灵父亲的榜样,告诉哥林多的信徒要成为这样的属灵父亲,才能成为教会属灵的领袖。成为教会的属灵领袖,不在于高举保罗或者高举亚波罗,而在于生命上的成熟。你如果生命成熟到好像亚波罗,你就会有亚波罗的权柄。你如果生命成熟到保罗那样,你就会有保罗那样的属灵权柄。真正的能力,来自于我们生命成熟之后,从神那里得到的属灵权柄。我们知道哥林多后书记载哥林多的信徒悔改了,甚至忧愁,保罗还特别宽慰他们。这就告诉我们,保罗这里的书信产生了作用。或许,这也是亚细亚的教会弃绝保罗,但哥林多的教会并没有弃绝保罗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一个弟兄问,我们现在的教会是否有哥林多前书4章的光景呢?我说,当然有了。我在我得救的教会也看到尔斯特·甄特尔描绘的情景,就是第一代领导人竭力奋斗,第二代人巩固扎根,但是第三代的时候,难免就有很多人的规条和规矩进来,慢慢就拦阻了圣灵的工作。因此一些人就开始寻求更多圣灵的引领。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中,来到灵恩运动和先知运动中学习的。一旦接触灵恩运动和先知运动才知道,圣灵在他们中间有很多的自由,也做了很多的事情。
按照尔斯特·甄特尔所说的,当第二代或者第三代教会的领导人,不是竭力在努力向圣灵敞开,能够让圣灵有先知性或者启示性的引领的时候,人们就会缺少从神来的权威和各样权能的彰显,因此很难在教会里建立威信。在这个时候,第二代或者第三代的领导人,就会高举第一代的领导人的某些观点或者主张,一方面来固化第一代领导人的教导,另一方面也建立自己的权威。因为他们无法从圣灵得到新鲜的先知性的启示和从神来的直接的权柄,因此他们的权柄往往建立在对第一代领导人教导的传承和固化上。而且通常他们不敢也无法突破第一代领导人教导的限制,因此无法在往前有大的突破。这个模式不仅仅见于尔斯特·甄特尔所观察的灵恩运动和先知运动中的一些宗派,也见于很多不同的宗派。
除了在一个宗派内部,存在这样的难处之外,宗派之间也常常有龃龉。宗派内部的不同派别的斗争,往往不一定为外人所知道。但是宗派之间的矛盾,就是世人比较清楚的。宗派内部的斗争,往往以合一的名义来掩盖。但是宗派之间的矛盾,可以已经说是公开化了。两者都是出于肉体。不同的宗派,就好像一个基督的身体里面不同的弟兄一样。一个说,我们是属保罗的,另外一个说,我们是属亚波罗的。哥林多教会的矛盾是属于一个教会内部的矛盾,但是宗派之间的矛盾则是一个宇宙教会之间内部的矛盾。
想象一下保罗,不是对哥林多教会,而是对整个基督的身体说话。想象一下,使徒约翰不是对一个教会内的父老、青年人和小孩子说话,而是对基督身体里的父老、青年人和小孩子说话。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整个教会的光景和哥林多教会差不多。真正能够像保罗一样做父亲的人不多,大多数的人是青年人或者小孩子。青年人的问题就是不能接纳别人。但是父亲就能接纳别人。路加福音15章的哥哥无法接受浪子弟弟,但是父亲却能接受这个浪子回头。
我们的神,就是我们的父。祂创造了每一个雪花都不同。每个人都有神独特的呼召。每一个宗派的产生,是出于从神领受的一个真理并且持守这个真理而产生的。我们都不是完全的。当我们彼此批评和定罪其他宗派的时候,就会让天父伤心,就好像哥林多教会信徒彼此争竞让保罗这个属灵的父亲伤心一样。
我们在教会中谈论到中国教会一系列的光景。这些情形包括,唐崇荣牧师等许多福音派牧师和他们带领的华人教会反对地方教会,这些华人福音派教会和地方教会也不接受灵恩派的教会。我个人在地方教会和灵恩派教会学习,以及和受到唐崇荣牧师影响的华人教会接触的经历,让我看见地方教会的教导和实行对于一般的华人教会和灵恩派教会,都会很有帮助。这些帮助在于地方教会重生命成长和属灵操练,可以帮助很多华人福音教会和灵恩教会的信徒操练灵命;灵恩教会的实行,对于地方教会和福音派教会,可以注入更多的活力,帮助他们脱离死沉和知识道理。
唐崇荣牧师极力批评地方教会和灵恩教会,影响了很多信徒无法从这两个团体学习真理。地方教会也不肯接受圣灵的浸和方言,也不接受神在其他教会,特别是灵恩派教会近一百年来的工作。灵恩教会也普遍有生命幼小、过于重视神迹奇事的倾向,而缺少牧者关于更深属灵生命的教导。
我们迫切要谦卑自己向彼此学习。不同的宗派汇流是这个时代神的呼召。只有汇流,我们才能学习彼此的优点并加以融合。
我们还谈论了恩典福音的争议。很多福音派的中国教会极力反对恩典福音。和我们一起读经的一个姊妹,因为在所在的福音派教会中深受律法主义的伤害。她说,她所在的福音派教会教导她总是定罪自己悔改不够、不够努力,因此这么多年来自己定罪自己十分痛苦。因此发现平约瑟(Joseph Prince)牧师和恩典福音的信息很帮助她。我说,虽然有批评说到恩典福音过于强调恩典,忽略了神的律法,导致一些信徒走向极端。但是,我告诉这个姊妹说,之所以恩典福音在中国大大流行,在于很多传统的教会律法主义盛行。对于被律法主义打伤的信徒,特别容易接受恩典福音的教导。因为中国很多福音派教会普遍有律法主义的倾向,因此恩典福音的信息好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影响了很多饱受律法主义伤害的信徒,造成不少教会信徒流失和内部争论,因此很多的教会反弹十分激烈,定罪恩典福音为异端。
但是恩典福音中有它值得称许的地方,特别是针对受到律法主义伤害的信徒。恩典福音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这是出于神的许可,来纠正律法主义的错误。除了福音派的反弹之外,平约瑟在美国灵恩派的影响也很大。因此一些灵恩派的领袖也开始担心。比如美国的一个灵恩派、犹太裔属灵领袖迈克·布朗(Michael L. Brown)就提出顾虑,认为恩典福音过于传扬神的恩典,而忽略了神的律法。因此他提出和平约瑟见面对话,两个人的确进行了对话。但是我并不了解,他们的对话是否产生了什么具体的效果。我个人的感觉是,对于这个在福音派教会受到严格的基本神学训练和“注重行为”等律法主义的人,恩典福音的信息会对他们有帮助,甚至不会给他们造成太多的伤害。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受到过严格基本的神学教导的信徒,就会容易走向偏激。
这是一个网上流传的关于恩典福音的极端例子。这个脸书上的帖子这样写着:“现在从新加坡来的恩典福音已经泛滥了,他们相信一次得救永远得救,怎么都不会失去救恩,犯罪也没啥。一个不断外遇的女基督徒去问牧师,牧师让她先悔改,她说根据她所接受的恩典福音的教导——这个不算犯罪。连外邦人都知道这是耻辱!他们把耶稣当成消费品,没有圣洁没有悔改,接受恩典福音就是走向地狱的高速公路,飞速的奔向地狱。”[2]
这样的例子,我听过不止一个了。有些是听到和恩典福音有实际接触经历的人告诉我类似的故事。我不相信平约瑟曾经这样教导,但是一些跟从平约瑟的人在传扬他的教导的时候,就过分扩大了恩典的一面,忽略了教导信徒悔改认罪的一面。我告诉这个姊妹说,我们必须平衡看待恩典福音。恩典福音好像其他的运动一样,如果不是出于神的,很难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但是撒旦对与一个出于神的运动的破坏,往往是利用一些人把他们的教导推向极端,从而污名化这些实行。这是撒旦的一贯伎俩。我举例子说,比如我得救的地方教会的领袖李常受(Witness Lee)主张“呼求主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属灵操练,我受益良多。但是仇敌对此的破坏,就是在中国大陆兴起一些人呼求“常受主”(Witness Lee the Lord)。这并不是李常受和地方教会的教导。而是出于仇敌对这个实行的破坏。但是不幸的是,因为仇敌的破坏,不但“呼求主名”这个实行被污名化,地方教会和李常受也被污名化了。
同样,恩典福音里面可能有出于神的真理,但是也有需要纠正的地方。因此支持恩典福音的信徒和反对恩典福音的信徒以及教会也需要能够彼此谦卑下来对话。我知道有一些地方,他们的矛盾已经十分激烈了。反对恩典福音的人把恩典福音称作异端,但是这些人或许应该反思一下教会的律法主义的问题。恩典福音的信徒也应该反思一下,如何避免上面例子中,有些信徒走向极端的案例。 但是支持和反对恩典福音的两方已经情绪化了,似乎无法化解矛盾。这些都是哥林多前书4章的问题,在现代教会中彰显出来的例子。记住,大家都不成熟,才有这样的矛盾和争竞。真正的属灵父亲是像保罗这样,能够从不同方面看问题。保罗一方面能够接受软弱的信徒,另一方面也能够因为看到信徒的进步感到喜乐。我们也必须从两方面看待这个问题。过分强调恩典和过分强调律法,都是错误的一个方面。律法主义会伤害信徒,让信徒无法充分认识到神在基督的里的恩典;恩典福音走向极端也伤害信徒,让信徒无法认识神是圣别的和神的管教也是严厉的。这是一个真理的两个方面,需要平衡。
[1] Ernest B Gentile, Your Sons & Daughters shall prophese-Prophetic Gifts in Ministry Today, (Chosen Books, Grand Rapids, MI), 1999, 247-249
[2] https://www.facebook.com/godjesusloveme/posts/2371476159599706/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