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前11章讨论了关于姊妹蒙头的问题,一个姊妹提问说,似乎现在看到没有多少人这样实行。到底这个话如何理解?加上后来保罗说到姊妹在聚会中不可以说话(14:34),因此让很多人感到困惑。这个困惑就是,到底保罗的话是针对当时情境的一些特殊的指引,还是圣灵借着他对教会设立的普遍的原则?换句话说,保罗的话是神的话语不可更改,还是有他的说话也有不同的背景,因此可以变通?不同的教会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一些人把保罗的话当作圣灵设立的原则,因此要求姊妹蒙头或者规定姊妹不可以讲道。但是一些教会认为这是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中的产物,因此今天不需要再僵化的执行。教会对此立场因此也分裂为保守派和自由派两个阵营。一些保守派的教会不许可姊妹做牧师,但是自由派的教会中则有很多女牧师,甚至极端的自由派还引进了同性恋人做牧师。到底基督徒该如何理解保罗的这些有争议的话语?我们从圣灵得到的感动是,我们学习圣经,必须认识圣经中揭示神的性情和神的引领的不同。每件事情里面都可能有彰显神的性情的地方和神的引领的地方,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个不同环境中兼顾神的性情和神的引领,达到一个有机结合。
如何分别神的性情和神的引领
历代以来,基督徒读经或者从圣经中寻求引领,往往会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就是分不清楚哪些是出于神的性情和原则,哪些是出于神的引领。涉及到神的性情的东西总是涉及到神的荣耀,而神的引领的东西不涉及神的荣耀。李常受弟兄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神的性情和神的引领的不同,对我很有帮助。他说,如果在教会里举行结婚聚会,有人要穿的超短裙,这就是涉及到神的性情的问题。这是不可以的,因为教会是圣别的地方,因此不可凡俗。无论时间、地点如何,都不可以穿超短裙。但是如果在教会举办结婚聚会,需要决定具体的时间、地点等细节,这就是神的引领的问题。在这些事情上,无论怎么做并不涉及到神的荣耀和原则性的问题,但是往往还需要寻求神的具体的引领。
用圣经上的话来说明,彰显神的性情可能都是一些亘古不变的事情。比如摩西代表的律法中很多规定都是涉及到神的性情的问题,比如不可杀人、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不可拜偶像、不可贪心、要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贪恋别人的东西、不可淫乱等,这些到了哪里都是不可以的。人做这些事情会犯罪,而犯罪就会亏缺了神的荣耀(罗马3:23),这都是万万不可做的。律法往往在揭示神的性情,就是神的荣耀。这是原则性的问题。而以利亚代表的先知则不同。在旧约有很多的先知,每个先知的说话都不同,一个先知对于不同人、不同环境说出的话也不同。先知的恩赐说明的是神的引领。律法和先知是旧约的两个主线,就是在不断说明神的性情和神的引领这两个不同的方面。
但是神的性情和神的引领并不是不可以重合。比如,在十诫里却有一项律法,就是守安息日,但是在新约里,主耶稣来了之后却废除了。基督徒把安息日算作仪文的律法,而其他十诫的内容是道德的律法。他们认为道德的律法永远不会过去,但是仪文的律法则可以变化。因此我们来看安息日的规定,其实就是既体现了神的性情,又体现了神的引领。哪里体现了神的性情呢?神的性情和原则是怜悯。因着神的怜悯,神拣选了犹太人,规定他们要守安息日,守安息日的目的是让他们不要被世界霸占,像其他的外邦人一样,能够每周专门有一天来敬拜神,好保守他们不要和外邦人一样堕落。用保罗的话说,就是以色列人好像婴孩一样,律法就好像儿童导师一样看管犹太人,直等到基督来到(加拉太3:22-25)。换句话说,神在旧约让犹太人的守安息日的主要目的是,保守他们的纯洁最终带进基督的诞生,成为人类的救主,这是安息日最大的功效。既然基督已经来了,祂是安息日的主(马太12:8),祂就可以在安息日治病救人(马可福音3:1-5),也可以在安息日和门徒吃麦穗(马太12:1)。在马可福音3章那里记载的的主在安息日治病救人的故事里,特别提到这些犹太人希望抓住主在安息日做事的把柄来控告祂。主问这些犹太人安息日是应该做好事治病救人还是坏事? 他们不说话。主耶稣很气愤,为他们的顽固感到忧伤(5)。主医治了病人,法利赛人就和希律党人出去商议,要杀掉耶稣(6)。主耶稣在安息日治病救人再次体现了神的性情,就是神怜悯的心肠,做人的救主。安息日是为了带进救主的诞生,如今救主来了,就可以在安息日治病救人。这两件事情都是彰显了神的性情,就是怜悯。但是安息日这件事情,在旧约和新约中,神对祂的子民却有不同的引领。神的引领虽然变了,但是神的性情却没有变。
在这里法利赛人就是没有能够正直分解神的性情和神的引领的不同,错把神在过去的引领当作神永远不变的性情和原则来对待,固化、教条化了神的话语,杀害了主耶稣基督,也逼迫了很多基督徒。不仅法利赛人犯了这样的错误,历代以来教会多少人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呢?多少宗派,把神过去神的一个引领或者神对该宗派领袖的一个引导,固化为神的原则,而不能随着神新的时代的引领而继续前进呢?多少宗派固化为拦阻神新的行动的绊脚石呢?
为了能够进一步阐述我的感动,我需要举出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这些例子会帮助我们明白如何有机结合神的性情和神的引领。
关于蒙头的一个故事
我得救于召会,召会的创始人倪柝声和英国弟兄会的史百克(Theodore Austin-Sparks)弟兄有属灵的交通和友谊。史百克是英国内里生命派(Inner life)的重要人物,他曾经师从内里生命派的重要人物——宾路易师母(Mrs.Jessie Penn-Lewis)并作她的同工。这两个人物都对倪柝声和后来的召会产生了影响。倪柝声教导蒙头,所以召会的里面很多姊妹蒙头。但是根据我在召会的聚会经历,姊妹蒙头完全是属于自己认识到姊妹应该顺服弟兄的属灵真理之后的一个自动的行为,后来很多国内来美国的学生弟兄姊妹得救,并没有人强迫她们蒙头。虽然还有一些年长的姊妹蒙头,但是基本上是属于旁支末节,并不是召会教导的主要真理。
倪柝声弟兄被关进监狱以后,李常受弟兄到了台湾继续开展教会,也继续和史百克弟兄有交通,并邀请史百克弟兄来台湾服事。但是他们两人后来产生了龃龉,原因之一是史百克批评地方教会一地一会的立场。这是非常有争议的话题,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重点。另外一个原因,我猜测可能是出于文化的不同。李常受弟兄在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就是史百克弟兄看见台湾的军人带着帽子来参加聚会,就批评说弟兄蒙头不符合圣经。而李常受在他的书中解释说,这是史百克弟兄用西方人的文化来评判东方人的文化,并不是基于圣经的真理。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军人不可脱帽。因此军人弟兄都带着帽子来参加聚会,在聚会的时候把帽子摘下来表示对主的尊重,聚会结束后就再把帽子戴上。史百克弟兄可能看到他们聚会结束前后戴帽子的情景,而不知道其中的背景和讲究,因此贸然定罪了这些军人弟兄。但是,其实这些军人弟兄是为了尊主为大,才在聚会进行期间摘下帽子,聚会结束之后才戴上帽子。按照东方文化,他们是尊主为大,但是在西方人史百克的眼里就成了男子蒙头。
我对参加这次读经聚会的基督徒讲述了这个故事,反问他们说,“这个故事中,台湾军人戴帽子和脱帽是涉及到神的性情的事情,还是只是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神不同的引领?”我个人认为是中国文化语境中,神对军人弟兄的一个不同的引领。他们作为军人,必须服从军队的规定,就是出外不可脱帽。但是因为他们又是基督徒,所以在聚会的时候就把帽子摘下,聚会结束马上带上去。这样既尊主为大,又遵守了世俗社会的军队的规定。因此是一个微妙的平衡。而史百克弟兄不了解东方的文化,而贸然定罪这些军人弟兄聚会中是蒙头,就是错误应用了我说的原则。就是他错误的把神的引领范围的事情,当作神的性情范围内的事情。
开封犹太人的一个故事
我在聚会中分享了开封犹太人的一个故事,继续来解释如何分别神的性情和神的引领的不同。利玛窦1583年来华传教,和中国皇帝和士大夫阶层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也为中国福音的传扬开了一个好头。开封的一个犹太人艾田到北京参加进士考试,听说来了一个和他一样相信独一真神的西方人,就去见他。艾田以为利玛窦是一个犹太人,看到利玛窦那里有一个玛丽亚和主耶稣以及施洗约翰的画像,就以为是利百佳和儿子以撒、雅各的画像。利玛窦以为艾田是景教的信徒,结果后来才发现艾田是犹太人。利玛窦企图让这些人犹太人信主,并且派遣了更多的人到开封犹太人社区考察。考察之后,他们发现犹太人已经相当程度和中国当地人融合,就是结合了中国人敬拜皇帝和祭祖的传统。因为中国要求敬拜皇帝,犹太传统要求不能敬拜偶像,因此中国犹太人采取了一个变通的方法。就是把皇帝的名字放在一个匾额上,把上帝的名字放在皇帝的名字上面,犹太人敬拜的时候就越过皇帝的名字敬拜上帝。但是这个故事和中国人祭祖的故事,却在罗马教廷引发了辩论。利玛窦和他所在的耶稣会的人,解释说中国人祭祖,并不是拜偶像,而是好像犹太人纪念祖先。因此主张给中国人一些灵活的空间,好让福音继续在中国传播。但是另外一派因为立场不同,加上他们也嫉妒利玛窦在中国的成功,就反对利玛窦的观点,坚决主张中国人敬拜祖先是拜偶像,因此不能容忍。最后这一派得胜,因此教廷判决中国人祭祖是拜偶像。中国皇帝因此下令禁止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我认为这就是另外一个案例,说明如何兼顾神的性情(不可拜偶像)以及神的引领(在中国传福音)的一个矛盾。我觉得很遗憾,当时的教廷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平衡两者的方法,导致基督教在中国被禁止,使得中国的福音被耽误了几百年。如果他们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的方法,或许中国的命运会大大改变。
不可机械对待保罗的话
反观这里保罗对犹太人的说的话,男子不可蒙头(11:4)。有人解释为,罗马时代的男子去拜偶像的时候常常蒙头,因此保罗的意思是说,不蒙头就是不可以拜偶像。这个当然是属于神的性情的范畴。保罗又说到男子是神的荣耀,就不该蒙头(7),可能真的是针对当时罗马男子拜偶像蒙头的习俗说的。还有人解释说,姊妹蒙头是因为哥林多教会所在的城非常淫乱,因此姊妹蒙头对她们是一个保守。这些说法虽然值得参考,但是我们还是来看圣经中的记述。保罗在谈到弟兄不要蒙头(4)和姊妹要蒙头(5)都提到了两个情景,就是“祷告”和“预言”的时候。这个如何解释呢?如何应对保罗的话?是不是保罗说的所有的话都是在讲明神铁定的原则,不可改变?还是有的时候,保罗也是在针对某种具体的情况提出他的引领?
在这里关于蒙头的问题,我没有具体的答案。但是我相信你已经明白了我要说的话,就是我们不可机械对待神的话。连天父耶和华的关于安息日的话,都可以包含着神的引领的不同,因此对于保罗的话我们不可教条对待。我想到读到蕾克·乔纳(Rick Joyner)讲述的一个故事,就是他说保罗在异象对他显现,提到现代的教会过于高举他的著作。保罗对雷克·乔纳说,教会不应该拿他的话来衡量主耶稣在四福音书中的话,而是应该拿主的话来衡量他说的话。据雷克·乔纳的分享,马丁路德改教以来大部分的解经著作都是围绕保罗的书信。这个固然很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保罗的书信。但是我们也不可过分高举保罗的教导,特别是我们不可把保罗在圣经中教导的特殊的引领,当作神设定的永世不变的原则。尽管如何解释女子蒙头和女子讲道的事情,大家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我想,如果大家在理解的时候,尝试去思考什么是涉及到神的性情的事情,什么是仅仅涉及到神的引领的事情,会极大帮助我们开拓一个不同的思路,来更好地理解圣经,并且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用圣经中不同的教导。
神的性情和神的引领的有机结合
我们在理解圣经话语的时候,需要运用这个原则,就是衡量哪些是要顾到神的性情和荣耀,绝对不可以妥协;哪些是关乎神的引领,因此要勇敢变革。在实际的教会生活和基督徒的服事中,也需要运用这个原则。
请问你的教会中有没有一些传统已经拦阻了基督和圣灵?这些传统可能是最初出于神对你们宗派的领袖的一些引领,但是在新的语境中,是否神的引领变了?你如果做出改变的话,是否会让神的荣耀受到亏损?如果你做出改变,神的荣耀受到亏损了,这就是涉及到了神的性情和原则的范畴。如果你做出改变,神的荣耀没有受到亏损,但是你们的传统受到了破坏,这就是神的引领范畴内的事情。你可以大胆做出改变。
比如一些教会不允许使用任何乐器来敬拜神,或者只能使用某种乐器来敬拜神,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个原则来考量。我个人认为使用任何乐器敬拜神都不会亏欠神的荣耀,反而借着各样的乐器和敬拜,让神的荣耀得到彰显。因此这样的教导不是属于神的性情的范畴,而是属于神的引领的范畴,因此可以灵活变通。坚决反对使用任何乐器或者某种乐器的教会,就是活在律法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里面,需要从这个里面得着释放。他们遵守的是人的传统,不是神的话语。
比如姊妹是否可以担任牧师和施洗?一些教会教导姊妹不可以担任牧师,也只有弟兄才可以施洗。但是一些中国的农村教会,在早期开展的时候,很多教会的成员都是姊妹、老人和孩子,根本没有弟兄或者熟悉圣经的都是姊妹,所以她们自然而言地担当了属灵领袖和施洗的工作。再加上政府对男子的监视更加严格,对于女子的监管比较松懈,因此中国农村教会在早期开展的时候,有很多姊妹担任领袖。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中国农村教会在某个时期神的引领。在这样的情况下,姊妹担任属灵领袖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个不但不亏欠神的荣耀,而且彰显神的荣耀。
但是,如果保罗来了,某个姊妹祷告和发预言不但不蒙头,而且还挑战保罗的权威,责备保罗可鄙和萎缩,因此保罗说,姊妹最好要蒙头,而且最好不要说话,这也非常符合当时的语境。我相信,保罗在哥林多教会遇到了批评和反对他的人,其中也应该有一些姊妹,因此保罗说的话还是有当时的语境的。
希望我们关于分辨神的性情和引领这个属灵原则,能够帮助你更好认识神的话语,并且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更好的跟从神的引领。我们固然不可篡改神的话语,但是也千万不要机械对待神的话语。我再重复我开始的话,每件事情里面都可能有彰显神的性情的地方和神的引领的地方,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个不同环境中兼顾神的性情和神的引领,达到一个有机结合。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