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民数记35章一直不是很懂4节和5节的矛盾之处。矛盾之处在于4节说利未人的郊野有1000肘,而5节说,利未人的郊野有2000肘。到底利未人的郊野有多大?很多人提出各种解释,但是我看了多遍也没有搞明白。我最后得到圣灵的感动,就是利未人的城的大小、设计和布局应该可能和帐幕的至圣所、圣所的布局相似,就是三个1000肘乘1000肘立方体。因为利未人城的设计,就是帐幕到达示罗不再前行之后,神继续借着利未人的城的建立,不断行动和扩展的一个图画。换句话说,利未人的城就是帐幕的复制和扩大以及继续的移动。

利未人的城就是帐幕的继续复制和扩大
利未记35章4节记载,“你们给利未人的郊野,要从城墙起,四围往外量一千肘。”在这个经文里,提到利未人的郊野是1000肘。5节记载,“要从城外,东边量二千肘,南边量二千肘,西边量二千肘,北边量二千肘,城在当中;这要归他们作城的郊野。”这里的记载,利未人的郊野是2000肘。这就是让历代以来拉比和解经家感困惑的地方,因此有了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过于复杂,我们在这里不一一重复。

我最早得到的感动,就是利未人的城的大小、设计和布局应该可能和帐幕的至圣所、圣所的布局相似,就是三个立方体。这是我最初的感动,但是我并没有完全的图画来解释这个感动。

在这次读经聚会的时候,得到进一步的感动。这个感动就是以色列人在旷野里,是根据一个移动的帐幕在安营扎寨,因此比较容易接近帐幕。但是以色列人进了美地之后,帐幕就停留在约旦河西边的示罗,就不走了。那么以色列人要分散到各地居住、争战,亲近帐幕就远不如在旷野方便。那么神乐意居住在以色列人中,该怎么办呢?祂就化整为零,把利未人居住的42座城加上6座逃城,做成了扩大的、复制的帐幕。

因此我把利未人的城想象为1000肘的一个立方体,好像至圣所一样。郊野量两次,一次1000肘,一次2000肘,这是圣所。因为以色列人的帐幕中的至圣所、圣所的大小,就是三个立方体。为什么要量两次呢?一次从城墙外量1000肘,一次从城外量2000肘,这是不矛盾的。因为圣所是两个立方体的大小。在实际的经历中,服事的利未人的影响力,或者他们的服事有不同的范围。哥辖的后裔搬运圣所和至圣所的器具,哥顺和米拉里的后裔则搬运外院子的器具(民数记3章)。所以虽然都是利未人,但是他们的服事却有范围的和大小、以及职责的不同,这是圣所的一幅图画。同样,在今天基督徒的属灵经历里,我们都是祭司,都在帮助我们的大祭司耶稣基督服事我们的父神,但是我们每个基督徒的生命程度也不一样。有的人的服事在外院子里,有的人则在圣所里。即使属灵生命好像在圣所里服事的人,有的靠近外院子,有的则靠近至圣所。

有人说,考古学发现,1000肘的立方体,有20万2,500平方米,在当时已经非常大了。那么如果加上郊野就更大了,似乎当时的城市没有那么大。但是,这是神对利未人理想的设计,就好像神对以色列边界的划定远远大于他们最后达到的边界一样。历史上利未人的城没有这么大,并不能说神原初的设计没有这么大,而是以色列人没有遵从神的话。

神渴慕与以色列人同在。在神谈论了利未人的城和逃城之后,特别在最后一节,就是34节提到,“ 你们不可玷污所住之地,就是我住在其中之地,因为我耶和华是住在以色列人中间的。”可见耶和华住在以色列人中间的。耶和华如何住在以色列人中间呢?除了祂住在示罗的帐幕中之外,祂也住在每一个利未人的城中。大祭司也是利未人,大祭司可以进入至圣所亲近神,所以如果一个城里住着大祭司,那么这个城可以比喻为至圣所一样。所以我把利未人的城,比喻为至圣所和圣所的立方体。另外祂量两次,一次1000肘的郊野,是相对的圣所的两个立方体。而且这个郊野不仅在一个方向,而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好像有了四个至圣所和圣所的复制。或者说,在每一个方向,面对来到或者逃到这里的以色列人,都是一个至圣所和圣所的图画。这就是神扩大的同在,或者可以说,利未人的城就是帐幕的继续复制和扩大。

利未人的城就是帐幕的继续移动
这里说话的时间和地点在本章第一节清楚地表明出来。1 节说,“耶和华在摩押平原与耶利哥相对的约但河边,对摩西说…”可见,以色列还没有过约旦河之前,是耶和华说话的时间,与约旦河相对的摩押平原则是耶和华说话的地点。示罗就在约旦河的西岸,可能就在以色列人从摩押平原跨过约旦河之后,帐幕就停留在示罗,直到约柜被迁徙到耶路撒冷。

帐幕就是神同在的一幅图画,以色列人抬着帐幕一路经过旷野,最后来到迦南美地。或者说,帐幕就是神在以色列人中的同在。这个同在始终与以色列人的行程随行。好像保罗在林前10章说的,基督是与以色列人随行的灵磐石(林前10:4)。那么帐幕到了美地,停留在示罗不再和以色列一同前进。以色列人需要神的同在,神也渴慕与以色列人同在(民数记35:34)。那么帐幕又再继续移动了,那么神如何表明自己和以色列人继续同在呢?就是通过利未人的城的建立和扩展。

耶和华命令摩西,以色列人要给利未人42座城,另外还要有6座逃城,三个逃城在约旦河以西,三个在约旦河以东。请注意,这个时候,以色列各个支派虽然已经得到了应许的土地,但是还没有拈阄得到他们的土地(约书亚13-19章)。即使后来拈阄之后,他们也并没有马上得到这些土地,一直等到士师记的开头,还在记载约书亚死后,犹大人和其他支派去夺取迦南人土地的故事。士师记也记载他们并没有成功地赶走很多迦南人,因此不得神的喜悦(士师记2:1-5)。可见,神让摩西给利未人的42个城,是一个逐渐扩展的过程,并不是一开始马上就有42个城。比如,直到约书亚记20章,耶和华吩咐约书亚设立逃城,21章的记录里,利未人才得到42座城,加上6个逃城共48座城。

如果我前面对民数记35章4、5节的理解是正确的话,那么可以说每一个利未人的城都是一个移动和扩大的帐幕。我在聚会中分享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虽然以色列人还可以到示罗的帐幕亲近神,但是远远不是像在旷野里那样方便。在旷野的时候,利未人和其他以色列十二个支派一样对着会幕安营扎寨(民数记2:2),所以可以说,任何人要来帐幕中接近利未人并通过利未人亲近神是非常方便的。但是比如以色列人中的迦勒进去美地之后,白天要争战来夺取土地,晚上希望来通过利未人向神献祭的时候,可能到示罗的距离比较远,就无法做到了。但是他们依然还有献祭给神以及通过利未人的来亲近神的需要,那么这个需要如何得到满足呢?这就好比今天美国的军队中有随军牧师一样,可以陪同士兵在战场上,或者利用战场的休息时间,继续在属灵上服事他们的属灵需要。同样,设立在以色列不同支派中的利未人的42个城和6个逃城,就给这些以色列人继续通过利未人来亲近神提供了方便。

虽然,我们知道可能献祭要是到示罗的会幕那里,或者后来的圣殿那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利未人住在他们中间就不可以服事以色列人其他的属灵需要。比如,约书亚争战的时候,还有摩西为约书亚祷告,而且还有亚伦和户珥帮助摩西扶着他的手。除了戶珥是犹大支派,约书亚是以法莲支派之外,摩西和亚伦都是利未支派的人。可见,利未人除了处理祭物之外,还可以替以色列人的争战祷告。

我说,利未人的城是帐幕至圣所和圣所的复制、扩大和移动,并不是说利未人的城就是帐幕,也不是说利未人的城可以替代帐幕或者后来的圣殿来接受献祭等所有服事。而是说,利未人的城在属灵的意义上,可以提供对以色列人一些属灵的服事。因此这些城是神居所的扩大。利未人的城预表神的同在。而神的同在是以色列争战得胜所必需的。

以色列人的帐幕是一副属灵的图画
帐幕的图画可以说是旧约圣经里最重要的一个图画,可以说,几乎一切属灵的真理和经历,都能从帐幕的图画里得到启发或者得到说明。比如,帐幕有外院子、圣所和至圣所三个部分,分别代表我们的身体、魂和灵。如果我们把利未人的城和郊野比作至圣所和圣所的话,那么在利未人的城辐射范围的居住的以色列人,就是居住在外院子里。我们知道在旧约的帐幕和圣殿里,一般的犹太人只能来到外院子敬拜神,在那里有利未人帮助他们献祭。只有利未人才能进入圣所,只有大祭司才能进入至圣所。

所以运用帐幕的图画来解释利未人的城和逃城,就可以说,每一个利未人的城都是一个区域中心。或者说,每一个区域的以色列人,就是生活在外院子里的一般的以色列人。而在这个区域中心,则有利未人的城代表的至圣所和圣所,神通过居住在利未人中间,实际地与以色列人同在。表面上看,好像是以色列人各个支派怜悯利未人,给利未人土地。其实属灵的实际是,利未人是来祝福以色列人,因为神拣选了利未人来服事神。利未人的城的实际,就是神借着利未人将祂的同在彰显在以色列人中。

帐幕到圣殿之间的过渡
帐幕停放在示罗期间,到最后的圣殿建造期间,还有一段的时间。圣殿的建造,也需要预备合适的人。大卫虽然从神得到感动建造圣殿,但是因为打仗太多手上有人血被神阻止,但是大卫还是得到了圣殿从天上的图画和预备了无数的材料和人才,给所罗门建造圣殿。

因此在这个过渡的时间里,神就化整为零,进入到利未人的每一个城中与以色列人同在。
我们知道基督就是我们的逃城,因此这个利未人的城,就是神在基督里做神的居所的图画。因此我们猜测利未人的城就好像帐幕中至圣所和圣所的三个立方体一样,并不是完全臆测。

后来以色列人没有顾到利未人,利未人没有饭吃,就流离失所。士师记也记载了这样的故事,就是利未人被一个以法莲山地的米迦包养,后来被但支派的人抢夺的故事(士师记17-18章)。正确的循环,应该是以色列人亲近利未人,献上给利未人的十分之一,然后利未人亲近神,把神的同在和祝福带给以色列人。这是正面的循环。但是以色列人的历史是负面的循环,就是以色列人不顾到利未人,利未人不亲近神,最后以色列人集体远离神,就受到了神的审判。

以色列人的负面循环或者堕落一直持续到撒母耳记上的记载,在那里特别提到,老以利的两个儿子做祭司(撒母耳记上1:3),但是却不认识耶和华(撒母耳记上2:12)。老以利也眼目昏花,而且圣经特别提到“当那些日子,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异象”(撒母耳记上3:1)。因此后来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争战,迷信约柜,以为有了约柜的同在就必然获得争战的胜利,但是不幸的是,他们不但争战失败,也让神的约柜被掳。这个图画让我们看见,以色列人没有领会神已经通过利未人的城已经与他们同在,他们需要操练顾到利未人来顾到与神的关系。当他们忽略了利未人的时候,加上利未人的堕落,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失败。单纯迷信约柜是没有用处的。

这在今天基督的属灵经历里也有类似的情形。比如,一个基督徒从来不祷告、读经,不注意操练自己的灵生命(就好像利未人所预表的),到了难处来临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一样的祷告神,往往解决不了问题。

今天基督就是我们的逃城和以马内利
逃城的范围,或许还会再大一点。就是除了三个立方体之外,可能还会有一个更大的范围,作为类似外院子的所在,那里好像设置了铜祭坛的外院子,在那里罪可以得到遮盖。比如,误杀人的人,往逃城逃跑的时候,同时有一个被杀的家人追杀他,情况十分紧急。那么,到底误杀人的人逃到离逃城多远,2000肘、5000肘,还是1万肘的范围,就算进入逃城了呢?总要有一个边界吧?或许古代以色列的逃城真的有一个更大的范围,只要进入这个范围就是进入逃城了。这个我不知道,只是我的猜测。

今天基督徒每一个人、每一个家都是一个帐幕和利未人的城,我们都可以成为逃城,让我们的朋友、亲人借着我们逃到基督这个逃城。利未人是逃城的主人,但是神是在看不见的同在中居住在其中。误杀人的人逃到利未人的城,就是逃到神的保护之下。同样,我们今天基督徒、教会就是利未人,罪人逃到我们中间,就是逃到神里面。虽然基督是逃城,但是我们就是今天的利未人,神与我们同在,因此教会也可以成为地上的逃城。当年以色列人忽视了神借着利未人的城的同在走向堕落,我们今天一样,也可以因为忽视神的同在走向堕落。愿意我们看着这幅图画,珍惜基督的同在,以马内利。我们虽然不能用肉眼看得见祂,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祂应许与我们天天同在,直到世代的末了(马太福音28:20)。